李克让:中轴线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013)

中轴线的核心统领作用被削弱

图1  2003年的北京布局模型

图1,2003 年的北京布局模型,典型的胡同格局遭受破坏,城市空间明显开放、扩大。城市外围空间,介于中心主要道路与环绕城市的主要环路(三环、四环)之间许多小的环路系统丰富了城市结构,城市的结构空间也逐渐由以中心轴线为主的对称结构而逐步转向融合中心外围环路的环轮形空间结构形态,使城市的对称性遭到削弱、破坏,城市新扩展区域与旧城通过部分强劲的轴线诸如长安街(延长线)及新发展的放射线等联系着。虽然在中轴延长线上,景山-仰山相对,大体量建筑的布局也具有鲜明的暗示性和标志性,如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第二机场,规划物语寄希望于中轴线外延能起到统领大北京城市布局的作用,但延长中轴线外的大规模建筑和建筑群以及路网的对称性却乏善可陈,中轴线的核心统领作用被削弱。

图2  中轴线外延统领大北京城市规划之一

图3  中轴线外延统领大北京城市规划之二

所幸的是“老城”还仍然维持着其“生活中心”的情形,与中轴线对应,也仍然包含了许多近似正交的短轴线,这为古城进一步打造“历史文化轴”留下了宝贵的物质遗产和客观条件。

以中轴线为核心的“老城”空间布局的秩序性不够稳定

在还仍然维持着“生活中心”情形的北京“老城”,城市的建设规划虽然越来越重视中轴线的地位和作用,但具体项目的运作仍带有各自为战的色彩,中轴线时常被保护性遗忘和规划性破坏,以中轴线为核心的城市空间布局的秩序性仍不够稳定。那些体量巨大的标志性建筑的落成,会对以中轴线为对称的城市布局及象征意义产生影响。如中轴线东部世纪之交落成的体量巨大的东方广场,虽经妥协由单体被分割成分体建筑群,但仍在一段时间内造成中轴线对称性的失衡,只能在后面的城市建设中予以弥补。

图4  坐落在中轴线东部长安街上的东方广场

又如上世纪末建成的北京西站,孤立地模仿景山万春亭,把偌大的好几百吨重的一座亭子顶在一个比该建筑物还要大的门洞上。万春亭是中轴线上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具有象征性和唯一性。“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火车站是过往旅客的集散之地,没有旅客会把心思放在最顶层上 “停集”,从维护中轴线核心地位、建筑美学乃至使用功能上,都不恰当。这便成为一种缺陷,长期地标示在北京具有标志性的重要建筑门户上。      

  

 图5  北京西站与景山万春亭

站在新世纪的起点,随着房地产开发热情的延续,城市中心区新的大体量建筑物不断涌现,如何保证不破坏以中轴线为核心的城市空间布局并维持其整体的秩序性,这一问题应引起重视。

对中轴线及其周边建筑文物保护、开发、利用的宣传力度不够

中轴线在京城传统建筑文化当中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其所覆盖和辐射的历史文化中心区域更是人文底蕴深厚、精华聚萃,深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但人们却对此了解感悟不多。如何以中轴线为核心主线,连贯网络起东城历史文化轴线中心区域众多的文物单位和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宣传引导作用,达到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从而释放其巨大的社会文化价值与经济潜力,值得思考、重视。

依托中轴线对南城中心区进行文化与经济的深度开发还未形成气候

与相对成熟的城东部高大而气派的CBD;城西部宽阔齐整的金融街;城北部高新科技与高教园区、奥体中心区相比,前门及天桥商业街和南城的首都文化演艺中心区的建设还处于开发和建设阶段,规模、环境和人气还未形成气候。

北京南城,尤其是前门和天桥地区,曾是昔日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代表,市井繁华和民生活力之所在,曾几何时,伴随南城的衰落,这一地区也今非昔比,多年沦落于萧寂,南城城市建设与开发也相对滞后。近年来,市政府决策大力开发南城,是这一地区的振兴与重生的历史机遇。但改造开发时间尚短,效果还不明显,整体还没形成气候。

比如,尽管前门商业街改造后开街已5年,但这条位于北京核心区的街面仍有些人气不足,不少品牌商家入驻又出逃,造成临街店铺出现大量空屋。有人统计,前门商业街现有空置率可能高达近三成。

南城中心区水环境建设需得到重视

水不仅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水还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要素,水对生活环境的美化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南城中心区域河流湖泊减少,水环境缺失,应引起关注。

这是有关从传统建筑文化视角认识北京中轴线的系列文章之一,独家发表,作者 李克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