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与缘起
Tempo 是由支付巨头 Stripe 与区块链投资与技术公司 Paradigm(帕拉迪姆) 联合孵化的新一代区块链项目,2025 年 9 月 4 日正式公开宣布启动。
项目设立为一家公司独立运作,由 Paradigm 的联合创始人 Matt Huang 领导,同时他仍继续履行在 Paradigm 的职责 。
二、核心定位与目标
Tempo 的宗旨是打造专用于稳定币支付及现实世界支付场景的 Layer-1 区块链。其目标定位于全球支付基础设施(如 SWIFT/ACH)之“去中心化版本”,力图支持 **全球支付、微交易、跨境汇款、薪资结算、智能代理支付(agentic payments)**等多种场景 。
Stripe 提出,其自身峰值日处理量超过 10,000 笔交易,这也是构建 Tempo 的直接动因——现有公链难以满足其规模与效率需求 。
三、技术特点与优势
高吞吐量与极速最终确认:据称支持超 100,000 TPS(交易每秒),并实现亚秒级最终确认。
EVM 兼容:Tempo 与以太坊虚拟机(EVM)兼容,可运行 Solidity 智能合约,采用 Reth 客户端技术栈。
无需原生代币:用户可使用任意稳定币支付交易费,无需原生代币设计,这降低了用户门槛、简化了 UX。
支付专属通道(Payment Lane):提供 memo 字段与访问列表等功能,适配支付场景所需的元数据与权限控制。
可选隐私机制:具备可选的隐私支持,适应金融对安全与隐私的合规需求。
四、合作伙伴与战略背景
Tempo 启动时已有一批重量级合作伙伴参与设计,包括:Visa、Deutsche Bank、Shopify、Nubank、OpenAI、Anthropic、Revolut、DoorDash、Standard Chartered、Lead Bank、Mercury 等。
有媒体将其比作“去中心化的 SWIFT”,强调其在支付基础设施角色上的野心与定位。
五、业界反响与争议观点
支持声音:
支持者认为 Tempo 有助于推动稳定币走向主流,在没有复杂桥接和二层方案的前提下,直接为商户提供便捷的 on-chain 支付体验。
批评声音:
Meta Libra(现 Diem)联合创始人 Christian Catalini 提出警示:“以企业主导的区块链”可能重蹈 Libra 的覆辙——商业成功可能以牺牲去中心化为代价。
来自工程师与社区的怀疑:部分人士认为 Tempo 是“又一个区块链”,批评其技术诉求并非全新所需;另有人质疑为何不是作为以太坊二层来构建,从而获益以太坊生态安全与互操作性。
有意见指出:若 Tempo 的本质仍依赖信任稳定币发行机制,那么相比传统数据库系统,区块链架构优势是否真正显现值得商榷。
一些技术人员关注其“去中心化程度”是否名存实亡,即是否存在高度集中控制,质疑其是否实际比数据库更具优势。
六、小结与展望
Tempo 是 Stripe 和 Paradigm 接续稳定币热潮、瞄准现实支付需求而打造的创新型 Layer-1 区块链,核心优势在于:支付优化架构、高性能处理、无需原生代币、支付定制功能、EVM 兼容性、强大产业合作阵容等。目标扶持全球普惠支付和企业级金融需求上链。
但其也面临去中心化信仰者的质疑,能否真正创造技术与生态价值,将取决于:
实际落地场景与支付量增长是否匹配预期;
是否能在兼顾合规性与隐私的基础上,坚持技术创新与开放生态;
社区信任能否建立——尤其在企业控制下保留足够的自主性与透明性。